2023年10月11日下午13:30,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和声教研室主任姜之国教授来到附中,为附中的孩子们讲述了一堂内容扎实的讲座。讲座不仅吸引了作曲学科的学生们,更有许多表演专业的学生前来聆听,小小的全景声教室座无虚席。
作曲学科副主任岳淼老师首先作了简要的开场白,对姜之国老师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希望姜老师今后可以常来附中,与学生和老师们进行学习交流。
姜之国老师先从宏观的角度讲解了“和声”内涵与外延。和声课程的学习是在学习音乐创作多声技法的历史,它其实是一门历史课,它是音乐创作基础乐感与认知的积累和积淀。音乐世界非常广阔,功能和声也只是其中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西方尤其是德奥体系音乐审美认知下的产物,并不是所有风格音乐的普适性共同音乐语言,更不代表所有的音乐创作体系。如今,我们的听觉已被极大的拓展和开发,许多以往并不协和的声音在今天听起来都是“自然而然”的,并不觉得奇怪,我们今天的听觉与传统调性时期的和声听觉很不一样,今天我们再去学习它的意义在于,透过历史看未来,我们在学习它的过程中,通过盲人摸象般的方式,逐步深入了解并掌握传统调性音乐时期的审美方式及语言方式,积累创作手段与经验。
接下来姜老师从三个方面作了进一步细致的讲解。1、调性和声;2、调式和声;3、后调性音高组织。
调性和声是以调性为中心的德奥系统中的音乐语汇体系,它的核心是围绕调中心来建立,这是古典调性时期的和声语言,是这一时期审美下的和声体系。调式和声主要以中世纪时期的教会调式为主,后面也包含五声音阶调式和七声音阶调式。它与18、19世纪的调性和声并不一样,这些不同是由于音乐审美的取向不同造成的,这也就导致了部分规则的不同,从而也就导致了写作的风格的不同。
和声是一个多声部音乐的纵向构成及其横向运动的学科,在写作的时候,声音的协和或不协和、声部进行的方式要看音乐的风格和它包含的语言规则。
之后,姜老师从附中阶段的和声学习内容到高考和声内容的调整进行了讲解和说明。也举例讲解了国外部分和声课程的练习方式。强调了附中阶段基础和声学习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姜老师也一直强调“和声不等于作曲实践”。和声课所有的规则要有创作作为支撑,和声的教学目的是了解历史,理解音高组织技术深层次的逻辑原理,并非解决作曲专业学习者自由作曲中所有音高组织的技术问题。基础调性和声是19世纪的和声语言,并不能完全用来指导21世纪的创作。和声的学习是历史沿革的学习,它需要实践的支撑,同时,创作者需要有独立的思考,敢于质疑,敢于尝试。
最后,姜老师对许多和声写作的技术问题作了细致深入的讲解。如:键盘和声对和声学习的支撑、怎么处理和声语汇及微观和声结构、和声选择的主次、松紧等。
讲座带动了学生们的思考,在互动环节中,孩子们向姜老师提出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围绕着他们的日常学习与创作,姜老师就每个问题的解答也启发和拓宽了他们的思考。
讲座结束后,岳淼老师再次对姜之国老师表示了由衷的感谢,也向学生们提出了她的看法——现阶段附中作曲专业学生们的学习,非常注重和尊重个性的表达,在日常创作的实践中,几乎使用不到传统的和声语言,也无法直观的看到这一和声语言对我们今天创作风格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在学习传统和声的过程中,常常带着或多或少抵触和对抗的心理,但传统和声对于创作学习的作用并不会因此而消失,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在学习阶段尝试与传统和声和解,学会与它和解,我们才能客观的,真正的了解它、理解它、驾驭它,在这之后,对于创作风格的选择是每一位作曲家独立意志的体现,最终可以摒弃这样的音乐语言体系,但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它。
姜之国老师渊博的学识、风趣的谈吐、严谨的态度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讲座虽已结束,但对于和声的学习和探讨将会持续,期待姜老师关于“和声”的系列讲座。
供稿:作曲科
编辑:华黎、俞文杰
沪ICP备09021969号建议使用火狐或Chrome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建议分辨率14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