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琴声即心声 学琴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2023-04-21

  —上音附中2023专题讲座“林瑞沣的心音对话”


2012年进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2018年9月,专业推免直升的他进入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本科,师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教育家徐惟聆教授。2022年9月保送直升上海音乐学院小提琴研究生。从上音附中到入选“音乐小天使”优才培育计划,从上海“海曲杯”少儿青少年演奏比赛十二岁组第一名到香港第四届国际小提琴专业比赛第一名,从第十二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小提琴比赛金奖再到艾萨克·斯特恩大赛中唯一一位内地“决赛获奖者”,现担任新古典室内乐团、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首席,这就是我校优秀校友——林瑞沣。

2023年4月12日中午11:00,我校在9101教室里开展了以“林瑞沣的心音对话”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姜珊老师主持,林瑞沣主讲。

琴声即心声 学琴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讲座在同学们翘首以待的对话和热烈的掌声中拉开了序幕,主持人姜姗老师对林瑞沣和同学们的到来表达热烈的欢迎,讲座在林瑞沣演奏了两首曲子—米尔斯坦改编创作的帕格尼尼阿纳以及舒曼的晚歌中正式开场。

琴声即心声 学琴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在对话中,林瑞沣数次提到了我们需要去真正的了解自己,对自己要有大概的评估,因为他认为每个人的性格造就了不同的风格。只有当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明确自己的喜好后,音乐便能够更好的表达出来。他认为拉琴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拉琴生活化”,拉一首很难的曲子就像吃饭喝水,随口说一句话一样,轻松地去把音乐讲给大家听。那轻松的背后也必定要求过硬的技术,这时练琴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所以林瑞沣说“练琴是一切的保障”。

他还提到了在学习新曲子时,了解作曲家本人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当时的心境是必要的,这些东西虽然不会立刻就体现在演奏上,但是会慢慢地内化到演奏中,让我们对曲子更有印象,理解更到位,他讲到“准备一首曲子的过程不只是要把曲子练出来,更像是上一节历史课的感觉。”

琴声即心声 学琴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

通过这次的讲座,同学们表示受益匪浅。一方面林瑞沣分享了自己对音乐、练琴的体会和经验,为同学们之后的学习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在讲座的过程中同学们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有了更多新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最后愿我们都能找到真实的自我,听见自己的心声,再通过琴为媒介,让世界听见更多丰富多彩的我们。

 

通过这次林瑞沣和姜姗老师的对话让我们看到了学长对音乐的思考,对小提琴的热爱以及有着当一位独奏家的坚定的目标。林学长非常慷慨地分享了他自己的经验,鼓励我们找寻自己的风格和闪光点,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些他在学习和练琴之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当林瑞沣学长讲到他理想和坚守,这个时候也引发了我的深思,我们都曾幻想过自己星光熠熠地站在舞台上,从指尖的跳动中流淌出发自心底的声音,安安静静地“讲述”自己的感受,让观众从乐声中认识自己,不是吗?

——初三丙 陈小茹

在观摩学习了林瑞沣学长的讲座后,我大为震撼。林学长作为我们学校优秀的前辈,他的演奏中蕴含着深厚的底蕴,从第一首炫技的帕格尼尼24中,我观察到了他平时练习技术时的专注、刻苦,到第二首抒情的比赛曲目时,我能感觉到的则是他演绎音乐时的投入与热情,以及对左右手精细的控制,只有经过了大量的专心练习与演奏中的理解剖析,才能达到像这样在演奏音乐旋律中的热情的同时通过头脑去控制左右手的动作让它们做出精准的动作、音准、发音等细节。

通过线下观摩林学长的讲座,让我对关于小提琴所有方面理解都得到了很大的帮助与发展,我万分敬佩。

——初三乙 葛子墨

以前就听闻林瑞沣学长是一位不平凡的学长,他技术精湛,他在各大比赛获得的成就让人瞩目,他能充分把握不同时期曲子的风格,让我敬佩不已。讲座开始之前,林瑞沣学长演奏了米尔斯坦的《帕格尼尼游记》和舒曼的《晚歌》,我佩服他可以自如的炫技,当他在换风格完全不同的曲子时,他也切换的很明白,尤其是他对于情绪的控制让我受到了不少启发  林瑞沣学长的分享带给我不少启发和思考,我相信这会帮助我突破专业上的瓶颈,给予我许多帮助。

——初三甲 常澄


撰稿人:陈小茹

 


版权所有 © 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xunruicms_img_title}    沪ICP备09021969号建议使用火狐或Chrome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建议分辨率144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