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民乐纪念大师
上音附中民乐大师纪念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论证与筹备,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东方艺术中心主办,上音附中民乐科、上海教育报刊总社“成才与就业”和海上雅乐承办的“国立音乐学院-国立音专(1927—1937)民乐大师纪念系列活动(研讨会·音乐会)”,于2015年10月30-31日,分别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及东方艺术中心成功举办。
国立音乐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作为中国最早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学府,于1927年成立于上海。建院之初,萧友梅博士与蔡元培先生制定的“目的在养成音乐专门人才,一方输入世界音乐,一方从事整理国乐,期趋向于大同,而培植国民美与和的神志及其艺术”的办学宗旨,使得历来在国民心中地位不高、仅以口传心授教徒传承,却“能表现现代中国人应有之时代精神、思想与感情者”的国乐,正式进入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体系,拉开了中国高等专业国乐人才培养的序幕。
1927-1937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代音乐教育先贤为我们的母校从无到有创下基业的十年间,也是本院、乃至中国近代音乐从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教学作风,开始形成自己特色和优良传统的十年。此间,国乐教师朱英(平湖派琵琶在近代最重要的传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乐演奏家、琵琶教育家、作曲家)、吴伯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民乐演奏家)先后培养出蒋风之、陈振铎、丁善德、陈恭则、谭小麟、陆修棠等一大批优秀的民乐人才,为我国此后繁荣发展的民乐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0日下午1时半举办的研讨会由附中民乐科科长张铁主持,主要围绕项目负责人肖阳老师进行的课题研究“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1927-1937)走出的民乐大师——从中国高等专业民乐教育的起步谈起”进行展开讨论。来自学院的校史研究专家洛秦教授、张雄副研究馆员,东方乐器博物馆史寅馆长、民乐系张文禄书记、青年二胡演奏家孙凰(特邀)以及附中民乐科的民乐教师们,高度肯定了该课题研究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影响,一致认为通过对校史的追溯与探究,不仅从学术上为上海音乐学院自建院起即在国内高等专业民乐教育史上发挥过的重要作用,提供了详实的历史依据,也为1956年上海音乐学院形成国内首家完整建制的民乐系厘清了发展脉络的来源,极大提升了上音民乐人在中国高等专业民乐教育发展道路上积极发挥应有能力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1日晚7点45分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的纪念音乐会名师荟萃,精彩纷呈,演出阵容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师生们以及上海民族乐团演奏家们;演出形式有独奏、重奏、齐奏;演出曲目以当年在国立音乐院-国立音专教授的民乐作品为主,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刘天华二胡名曲《病中吟》、《悲歌》、《闲居吟》、《空山鸟语》等,有平湖派琵琶代表曲目《平沙落雁》、《大阳春古曲》,还有学院民乐教师朱英、吴伯超各自发表于上世纪30年代初期的民乐新作——琵琶齐奏《长恨曲》(1931)和带钢琴伴奏的二胡独奏曲《秋感》(1931),可谓是全方位重温并传习了学院当年的民乐佳作,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听觉上的饕餮盛宴!
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科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继承、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是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历史使命。上音附中有能力、有实力,承担这一艰巨的任务。学校将致力于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提供给学生更多机会去接触、体味民族音乐的魅力,让他们深刻理解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进而培养他们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强化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为我国民族音乐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附: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民族音乐传承教育基地将致力于民族文化音乐艺术教育的传承与发展,通过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专业特色来服务师生、服务社会。主办或承办交流演出、公益讲座、夏令营及全国性比赛等,使多元化的形式融合在一起,将民族文化音乐艺术带入社会,形成一定辐射面和社会影响,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民族音乐爱好者能够近距离的接触到中华民族音乐艺术、欣赏中华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沪ICP备09021969号建议使用火狐或Chrome浏览器浏览本网站建议分辨率1440×900